当前位置:首页 > 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
发布日期:2018-08-04 阅读: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001413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

microbiology

学时/学分

48/3

开课时间

二下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

 学科专业导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

大纲执笔人

 陈敏

大纲审核人

陈敏

修订时间

 2016-4

当前版本

 

 

二、课程描述

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安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相关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

1、  了解并掌握三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  熟悉并掌握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及种类

3、  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和生长繁殖规律,了解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及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4、  了解并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规律、微生物育种方法及菌种保藏方法。

5、  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规律。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食品安全和微生物学(食品)

1)分别食品中重要的致病菌和腐败菌。

课程目标1

2)了解致病菌在食品中引起变质腐败的条件。

课程目标2

3)使用实验室技术分析食品中微生物

课程目标3

4)了解基于发酵技术的食品保鲜原理

课程目标4

5)了解各种环境条件对于食品中微生物生长和变化的情况。

课程目标5

6)了解各种灭菌和控制条件对于食品中有害菌的作用。

课程目标6

食品专业知识基本认知和表达能力(食安)

1)能够掌握食品相关基础课程的内涵

课程目标7

2)能够掌握食品相关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知识

课程目标8

工业微生物与发酵工艺学知识与相应能力(生物)

1)了解微生物形态、构造、功能与分类学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9

2)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与保藏的理论与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10

3)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11

 

五、教学内容

绪论                          (支撑课程目标7、8和9)

    重点内容: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难点内容: 微生物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的共同特性;了解微生物学的总体概况。

 

第1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支撑课程目标1、7、8和9)

重点内容:原核生物的构造及其功能,繁殖方式

难点内容: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菌落特征

教学内容:细菌的形态、构造与功能、细菌的繁殖和群体形态;放线菌的形态与构造、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的群体特征;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第2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支撑课程目标1、7、8和9)

重点内容: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真核生物的细胞构造,真菌孢子的类型、主要特点

难点内容:酵母细胞的繁殖方式、真菌的孢子

教学内容:真核微生物概述;酵母菌细胞形态与构造、繁殖方式与生活史、酵母菌的群体形态、常见工业酵母菌;霉菌细胞形态与构造、真菌的孢子、霉菌的群体形态;锁状联合、担孢子的形成

 

第3章 病毒与亚病毒因子(支撑课程目标1、7、8和9)

重点内容:病毒的分类、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噬菌体的繁殖、一步生长曲线

难点内容:噬菌体的裂解性循环

教学内容: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亚病毒因子;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支撑课程目标2、3、7、8和11)

    重点内容: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难点内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及其生理功能;微生物营养类型;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培养基的种类

 

第5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支撑课程目标2、3、7、8和11)

    重点内容:呼吸、无氧呼吸、发酵、CO2固定、生物固氮、肽聚糖大分子合成

    难点内容: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呼吸、无氧呼吸。

教学内容: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CO2固定、生物固氮、肽聚糖大分子合成);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支撑课程目标5、6、7、8和11)

  重点内容:计繁殖数、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难点内容: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教学内容: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测生长量和计繁殖数);微生物的同步生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丝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连续培养、高密度培养;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pH、氧气);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7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支撑课程目标7、8和10)

  重点内容: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路线设计、基因重组、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难点内容: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

  教学内容: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质粒的特点、种类和功能; 基因突变(类型、特点、机制)、 突变与育种(原理、实验方法、筛选方法);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杂交、准性生殖);菌种的衰退原因、复壮措施和保藏方法

 

第8章 微生物的生态 (支撑课程目标4、5、7、8和9)

重点内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碳素循环和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

难点内容:碳素循环、氮素循环、

教学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微生物与自然界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磷素循环

 

第9章传染与免疫 (支撑课程目标1、2、7、8和9)

重点内容: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难点内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教学内容: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环境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补体、干扰素;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免疫应答、抗原、抗体;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第10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支撑课程目标3、7、8和9)

重点内容:通用分类单元、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难点内容: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通用分类单元、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三域论);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六、教学安排

该课程每周3学时,16周,48学时为课堂授课教学时间。

建议教学进度如下:

章节

学时数

绪论

3

 第1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4

第2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

第3章 病毒与亚病毒因子

3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

第5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7

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5

第7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8

第8章微生物的生态

3

第9章传染与免疫

3

第10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2

复习与讨论

3

 

七、课内实验内容、要求及学时

该课程没有课内实验,在二下设置配套的《微生物学实验》。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课程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

九、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平时出勤、课堂回答、讨论及作业

    成绩评定标准:总成绩(百分制)=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十、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指定教材: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1]、沈萍,《微生物学》(第八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杨汝德, 《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何国庆,《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条: 微生物学实验 2018-08-04
下一条: 微生物代谢工程实验 2018-08-04

版权所有 ©2018 浙江工商大学生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All Right Reserver.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86)571-28877726 Email:mail@zjgsu.edu.cn
浙ICP备15014656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 技术支持:名冠电商